今冬以來最強寒潮正影響我國,超20省區市將被寒潮“速凍”。受強冷空氣影響,北京29日至30日仍將持續出現大風、強降溫天氣。北京市氣象臺已發布寒潮藍色預警信號和大風黃色預警信號。專家提醒,寒潮來襲,謹防凍瘡。
凍瘡是一種多發生在寒冷季節的常見皮膚病,是皮膚上出現的小血管炎癥。當身體在寒冷中暴露后重新變暖,皮下小血管會比周圍大血管擴張得更快,從而導致血液滲透到附近的組織,最后形成凍瘡。凍瘡多發于兒童、青年女性或末梢血液循環不良者。
“肢體末梢和暴露部位,如手指、手背、足趾、耳廓、鼻尖等處更容易發生凍瘡。”北京老年醫院主管護師郭建春指出,發生凍瘡的皮膚上常出現小片紅色區域,邊界清楚,用手按壓可褪色,伴有發癢,皮膚腫脹,有燒灼感,嚴重者可出現水皰或皮膚潰瘍。
(資料圖片)
發生凍瘡后,切忌熱水浸泡凍傷部位。郭建春解釋,受凍后應讓皮膚逐漸變暖,而不是讓受涼的皮膚馬上用熱水浸泡或火烤,因為突然上升的皮膚溫度會使凍瘡惡化。
通常情況下,凍瘡會自行痊愈。不要因局部癢、腫脹而抓撓,這樣操作有增加感染的風險,一旦出現破潰或長時間沒有自愈,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凍瘡易反復發作,應如何預防?
做好保暖,及時更換潮濕衣物
在寒冷潮濕的天氣穿著緊身衣服和鞋子,或在寒冷潮濕環境中長時間暴露皮膚等情況下容易發生凍瘡,保持皮膚溫暖干燥對預防凍瘡很重要。郭建春建議,寒冷天氣外出應避免將皮膚直接暴露在外。外出注意著裝保暖,佩戴手套、帽子、耳罩等保暖服飾,保護好手部、耳朵等易被凍傷的部位。及時更換潮濕的鞋襪、衣服。
搓搓手、跺跺腳促進血液循環
加強鍛煉,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比如搓搓手、跺跺腳等簡單的小動作都能起到一定作用。
飲酒后避免長時間待在戶外
飲酒后應避免在戶外長時間停留。郭建春解釋,酒精可以擴張血管,加快血液循環,寒冬時喝酒會讓人感到溫暖,但喝酒后,熱量散發變快。
(文章來源:新京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