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新社香港7月6日電 (記者 韓星童)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6日召開記者會公布,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發現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帕金森病非常早期的風險因素,有關發現有望為預防、介入和治療帕金森及其他腦退化病帶來新方向。
中大醫學院表示,帕金森病是全球第二常見的腦神經系統退化疾病,及早介入可減輕病征對患者的影響。“快速眼動睡眠期行為障礙”(簡稱RBD)為帕金森病先兆期常見的病征。
為了解“微生物—腸道—腦軸”與帕金森病發病機制的關系,研究團隊共招募441人參與研究,包括健康人士、RBD患者的直系親屬、RBD患者和早期帕金森病患者。
結果發現,RBD患者及其直系親屬的腸道會出現與帕金森病患者類似的腸道微生態失衡,主要表現為有健康促進作用的細菌減少,和促進炎癥及破壞腸道屏障功能的細菌增多。
研究團隊指出,此發現揭示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帕金森病非常早期的風險因素,甚至早于RBD癥狀的出現,因此通過檢測腸道微生態,有望找出高風險演變為帕金森病的個案,及早預防、介入及治療帕金森及其他腦退化病。研究結果已刊載于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通訊》。
經進一步分析后,團隊發現12個微生物標記物可有效將RBD患者與健康人士區分,日后有望通過機器學習模型進行篩檢,以辨別特異性的腸道微生物特征,找到患有RBD和處于帕金森病先兆期的個案,及早介入以減低他們演變成帕金森病的可能性。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認為,今次跨學科研究進一步確定在帕金森病發病,甚至是其先兆期的RBD出現前,患者已出現腸道微生態失衡。通過調整腸道微生物的方法,例如益生菌和益生元等,有機會可及早干預、預防或治療帕金森及其他腦退化疾病。(完)
標簽: